促使量子科技發展的關鍵基礎之一,就是理解量子力學如何允許兩個或多個粒子以糾纏態存在,進而操縱其特性來加以應用。「糾纏對」中一個粒子所發生的事情決定了另一個粒子發生的事情,即使它們相距很遠。
以愛因斯坦為代表的物理學家們認為,糾纏對中的粒子必定包含了隱藏變數和指示,只是我們沒觀察到。在1960年代,約翰.貝爾(John Stewart Bell)提出了貝爾不等式(Bell inequalities)來打擊量子力學,他認為如果存在隱藏變數,則大量測量結果之間的相關性永遠不會超過某個值。然而,量子力學預測某種類型的實驗將會違反貝爾不等式。
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幾年後貝爾不等式反而成為證明量子力學的工具。法國的阿蘭.阿斯佩(Alain Aspect)、美國的約翰.克勞澤(John F. Clauser)及奧地利的安東.塞林格(Anton Zeilinger)三位物理學家,各自以糾纏光子實驗,驗證量子糾纏違反貝爾不等式,榮獲2022諾貝爾物理學獎殊榮。Clauser是首位以實驗來檢驗貝爾不等式的科學家,Aspect則補強了Clauser實驗的漏洞,Zeilinger成功證明量子遙傳(quantum teleportation)的現象。究竟三位諾貝爾獎得主是做了什麼樣的實驗?為什麼這些實驗沒什麼人做?讓我們跟著「Why Did Quantum Entanglement Win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? – YouTube (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US7fEkBsy4A)」影片,一探究竟。本影片中文字幕翻譯,僅提供前14分鐘物理學獎解說部分。
Why Did Quantum Entanglement Win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? – YouTube
(影片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US7fEkBsy4A)
影片中文字幕
王雅文、黃俊銓 譯
(0:00-0:15)
諾貝爾物理學獎通常頒發給瞭解自然的科學家,他們的發現使宇宙更易於理解。但是2022年諾貝爾獎所授予的三位物理學家,他們卻揭示了宇宙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奇怪。
(0:21-1:21)
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是約翰.克勞澤(John Clauser)、阿蘭.阿斯佩(Alain Aspect)和安東.塞林格(Anton Zeilinger),他們一起負責了一系列巧妙的實驗,證明量子力學最奇怪的預測實際上是正確的。
這是愛因斯坦拒絕接受的預測──兩個量子系統可以糾纏在一起的想法,相互綁定,使得它們可以在任何距離上瞬間相互影響。愛因斯坦稱之為「幽靈般的超距作用」,這似乎違反了他自己的相對論,該理論告訴我們,沒有任何因果影響的傳播速度可以超過光速。
Clauser和Aspect取得了最罕見的壯舉──他們證明愛因斯坦是錯誤的,而Zeilinger大大促進了我們對量子糾纏現象的理解和實務應用。當然,我們以前曾討論過一兩次量子糾纏,但今天我想告訴大家,關於今年諾貝爾獎榮耀的一系列精彩實驗。
(1:22-2:46)
讓我們從一個簡單的思想實驗開始。
你有兩顆球,一顆黑色、一顆白色。閉上眼睛,將球洗牌,然後把每顆球各自放入相同的盒子中。
你把第一個盒子放上火箭送去月球,第二個盒子留在地球上。
當地球上的盒子關閉時,月球上的球有50% / 50%的機會是黑色或白色。
一旦你打開地球上的盒子,立刻就會知道月亮上那顆球的顏色。
你是否讓訊息傳播得比光速還快?當然不是,關於球顏色的資訊總是在球上,你只是知道哪個是哪個。
現在想像這些是,具有糾纏「量子」顏色的量子球。根據量子力學,在盒子打開之前,我們不僅不知道哪個是哪個,而且球的顏色基本上是不確定的。
在進行測量之前,每顆球都處於可能是黑色、可能是白色的疊加狀態。
打開盒子會導致被觀察到的球必須選擇一種顏色狀態,然後迫使月球上的球選擇相反的顏色。
現在,你似乎真的有一種比光速傳播還快的效果,一旦你進行觀察,月球上的球就會從疊加狀態切換到確定的狀態。這些「量子球」可以是從亞原子到分子尺度的任何粒子,糾纏特性可以是自旋、動量或任何其他的量子性質。
(2:47-3:35)
但為什麼我們必須接受這種古怪的解釋呢?如果在開始時就確定球的顏色與打開盒子時相比,實驗結果會有什麼真正的區別嗎?為什麼還要提出這種糾纏和疊加的東西?
好吧,因為標準形式的量子力學是這麼說的。
量子系統由稱為波函數的數學物件描述,波函數根據薛丁格方程式演變。兩個糾纏物體的聯合波函數,僅包含有關這些物體之間相關性的資訊,並不包含有關其特定值的資訊。它們只有在觀察到波函數「塌縮」時,才獲得特定值。為了讓我們的量子球始終知道自己的顏色,需要有不包含在它們波函數中的額外資訊。
(3:36-4:26)
量子力學有幾種不同的解釋允許這種隱藏的資訊,它們統稱為「隱變數理論」。愛因斯坦認為這種隱藏的資訊一定存在,而波爾(Niels Bohr)等其他人則堅持認為波函數是對量子系統的完整描述。幾乎所有的科學辯論中,物理學家都站在愛因斯坦這一邊。但不是在這種情況下。
量子力學太成功了,波爾積極推動他的哥本哈根詮釋。它變成了教條,有一段時間,質疑正統觀念是職業自殺,比如研究隱變數理論。玻姆(David Bohm)在他的「導航波理論」中遇到了最糟糕的情況,我們在另一支影片中討論過。
(4:27-5:26)
約翰.斯圖爾特.貝爾(John Stewart Bell)是另一位隱變數異端。這位愛爾蘭物理學家不斷然地相信它們,但他不滿足於未經適當檢驗就接受哥本哈根詮釋。他還意識到,無需實際測量資訊,甚至無需測試特定的隱變數理論,就可以揭示隱藏資訊的存在。如果你想確切瞭解這些貝爾測試,我們之前已經討論過。
簡而言之,貝爾在1964年提出了他的貝爾定理,該定理表明,如果粒子本身掌握有關其內部狀態的資訊,那麼糾纏粒子的測量性質之間應該存在特定的統計關係,而且如果這些性質確實是在測量時決定的,則具有不同的統計關係。特別是,如果粒子中包含隱藏變數,則所謂的「貝爾不等式(Bell inequality)」將成立,否則將被違反。
(5:27-6:26)
最後有一個實際的測試,我們可以用它來檢查隱藏變數。
然而,直到1969年才進行了第一次貝爾測試,那是由我們2022年諾貝爾獎得主之一的John Clauser進行的。那麼為什麼花了5年時間呢?
好吧,貝爾測試真的很難執行。它們需要產生糾纏態,必須在不破壞粒子之間極其微妙的相關性的情況下,對其進行操縱和測量。除此之外,做貝爾測試也是對現狀的質疑,因此很難獲得所需的大量支持。
Clauser談到當他向理察.費曼(Richard Feynman)提出實驗想法時,費曼立即把他趕出了辦公室。顯然費曼認為這是毫無意義的,因為標準的量子力學顯然是正確的。Clauser和他的學生Stewart Jay Freedman並沒有被嚇倒。他們想出了一個絕妙的實驗,並打算嘗試一下。
(6:27-7:56)
事情是這樣的。他們通過弧光燈的強光發射一束鈣原子。
光將鈣原子中的電子激發到更高的能階,然後它們會再次躍遷,損失的能量被光子帶走。一種可能的電子躍遷發生在兩個量子自旋為零的狀態之間,這也導致產生了兩個光子。自旋是角動量的量子版本。
因為原子的自旋在這個躍遷中沒有改變,為了角動量守恆,這對光子需要總自旋為零,這意味著它們具有相反的圓偏振。
標準量子力學認為,這些偏振在測量之前是不確定的,當它們總是彼此相反時。另一方面,隱變數理論允許在產生光子的那一刻設置偏振。透過讓兩個光子都通過偏振片來測量這些偏振,Clauser和Freedman可以進行貝爾測試。
貝爾不等式在他們的實驗中令人信服地被違反了,這意味著量子力學完全按照預期作用,這暗示並沒有隱藏的變數。正如費曼告訴他們的那樣。但案件還沒有完全結束。約翰.貝爾自己指出,隱藏變數仍然可能是一回事,即使貝爾測試另有說法。
(7:57-9:10)
量子測量的結果取決於你如何進行測量,在這個實驗中,偏振片的方向決定了實驗對哪些偏振敏感。
貝爾定理假設測量的選擇是完全自由的,並且獨立於粒子產生的過程。
但在Clauser的實驗中,偏振片在整個實驗過程中都是被固定在原位。當糾纏光子產生時,它們的方向就已經決定了。
那麼如果這種方向,在光子產生時對光子的偏振方向有一定影響呢?然後光子可能會一直攜帶有關最終測量方向的隱藏資訊,並且看起來有點像標準量子力學,即使它們有真正的隱藏變數。
為了彌補這個漏洞,有必要在光子產生後以某種方式設置測量方向。這聽起來非常困難,倘若你不知道光子移動得非常快。但是,當你是一位出色的實驗家時,「難以置信的困難」就是你的謀生之道。因此,我們遇到了我們的第二位獲獎者Alain Aspect。
(9:11-10:30)
Aspect的設置與Clauser的非常相似,一束鈣原子被光激發,不過這次是用雷射而不是弧光燈。
但主要區別是在偏振片。為了改變偏振片的測量方向,你必須旋轉它,但很難做到,因為要比光子穿過光學工作臺的速度還快。Aspect找到了一種在不移動偏振片的情況下,隨機化測量方向的方法。訣竅是使用一種感測器。
在這種情況下,一塊石英會根據石英是否振動,以不同方式彎曲光路,並且可以通過電流打開和關閉振動。這意味著我們的糾纏光子可以隨著電開關發送到不同的偏振片,一個可以在光子產生和它們到達感測器之間的微小間隔內,快速隨機地打開和關閉的開關。
所有這一切都意味著,光子無法在它們被創造的那一刻就知道它們將如何被測量,如果你還記得的話,這就是Clauser和Freedman實驗中的潛在漏洞。貝爾不等式在Aspect的實驗中也被違反,對隱變數理論又造成了一次打擊。
(10:31-11:46)
那麼Aspect是否彌補了最後的漏洞呢?還不完全。
有兩種方法可以違反貝爾不等式,而量子糾纏不會像愛因斯坦擔心的那樣令人毛骨悚然。好吧,這些方式實際上仍令人毛骨悚然,但方式不同。
第一個我已經提到過:如果測量的選擇不獨立於糾纏粒子的產生怎麼辦?Aspect的實驗似乎藉由在粒子產生後做出選擇來消除這種可能性。
但是,如果隨機數生成器不是真正的隨機呢?
畢竟,信號可能已經從一些共同的影響傳播到鈣原子和隨機數生成器,導致它們密謀違反貝爾不等式。
這就是所謂的超決定論──基本上是說粒子不僅彼此相關,而且與隨機數生成器或物理學家選擇測量方向有關,所以最終宇宙別無選擇,只能總是隱藏「隱藏變數」的存在。
現在我們之前已經討論過超決定論,所以你可以自己決定這是否是一個合理的想法。但約翰.貝爾當然不認為這是合理的。
(11:47-12:33)
但即使沒有超決定論,也存在另一個漏洞。
貝爾定理可以用來排除局部隱變數的存在。它可以排除關於糾纏粒子狀態的秘密資訊存在於粒子本身中,這就是局部在這裡的意思。
但是糾纏粒子的全域波函數中仍然可能存在隱藏變數。
Clauser和Aspect的實驗排除了局部隱藏變數,但這可能意味著他們排除了局部性而不是隱藏資訊。任何對局部性的違反,仍然意味著某種影響的傳播速度比光速還快──愛因斯坦討厭的那種幽靈般的狀態。
無論如何,我們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揭示了一個許多人都無法接受的陌生宇宙。
(12:34-13:33)
好的,我們的第三位獲獎者Anton Zeilinger呢?
Clauser和Aspect的工作都是關於測試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,為了更接近它的怪異之處真正要告訴我們的世界。而他們的努力也帶來了非常實際的結果。他們和其他類似的人,提高了我們創造和操縱糾纏量子態的能力。Zeilinger充分利用了這些。
他可能是最著名的「量子隱形傳態」演示者。這是一種量子態在兩個粒子間轉移的現象,透過與它們兩個糾纏在一起的中介粒子。我們將把精彩的細節留到下次再說。
現在要知道的重點是,量子隱形傳態和其對應可使量子資訊移動的能力,對量子電腦至關重要。Zeilinger負責操縱糾纏方面的多項進展,並將這些進展應用於量子密碼學和量子電腦的開發。
(13:33-14:23物理學獎解說結束)
這是Space Time頻道罕見的一集,愛因斯坦和費曼都錯了。
愛因斯坦是因為,無論如何,量子世界確實相當詭異。
費曼認為Clauser永遠不會駁倒標準量子力學這件事是正確的,但他認為Clauser不應該嘗試卻是錯誤的。
因為只有當我們試圖將科學的理論推向突破點時,科學才會向前進展。無論他們是否突破,我們都會學到一些東西,也許我們會發現一些技術,並在將來以無人能預料的方式發揮作用。當我們對量子糾纏的理解更多,我們就更接近量子計算和量子密碼學時代。這一切都是因為少數科學家願意挑戰現狀,探尋時空不為人知的秘密。
延伸學習
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22 - Popular science background
How entanglement has become a powerful tool
https://www.nobelprize.org/prizes/physics/2022/popular-information/
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22 - Scientific Background
For experiments with entangled photons, establishing the violation of Bell inequalities
and pioneering quantum information science (pdf)
https://www.nobelprize.org/prizes/physics/2022/advanced-information/
參考資料
2022諾貝爾物理獎官方新聞稿全文翻譯 –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
https://smctw.tw/14311/2022 諾貝爾物理學獎鎖定量子技術基礎,美法奧 3 學者共獲殊榮 | TechNews 科
技新報
https://technews.tw/2022/10/04/nobel-prize-physics-entangled-photon-bell-inequalities-quantum-information/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》歐美3位「量子纏結」研究者、量子資訊科學開拓者共
享殊榮-風傳媒
https://www.storm.mg/article/4548865?page=1- Why Did Quantum Entanglement Win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? – YouTube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US7fEkBsy4A